關於《進擊的巨人》裡那些所謂「死亡」…

*沒什麼劇透(連角色名都沒有),請安心食用。

03  

 

  由於某些契機又再一次複習了《進擊的巨人》目前為止連載的內容,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本人我看過的動漫作品(雖然不多)中最為精彩的一部,至於為甚麼精彩,我想也無須多說,看過的人自有公評,沒看過的人去看一看也就曉得了。我不喜歡對一部尚未完結的作品下評論或者感想,但反覆將進巨咀嚼幾次後,還是想稍微先記錄某些東西──關於這部作品裡的「死」這件事情。

 

  《進擊的巨人》殺了一大堆人(可能只有《名偵探柯南》能夠媲美),一般傳統的、娛樂性質較高的動漫作品,通常不會死這麼多人,動漫作品最常見的劇情總是在某些人物受難時,便會有英雄角色來拯救他們,或者受難角色後來「復活」之類開掛等等,這種情節可以營造出作品的緊張感同時又讓觀眾抱有一線希望,「希望角色平安」這種想法幾乎是觀眾面對角色傷亡可能性的第一直覺反應,然而,當觀眾年紀漸長、閱歷漸增,刺激感也會隨著這種情節的高度可預知性而遞減,相反地,如果有角色無預警地死亡,這種出人意料的安排則會使觀眾「震驚」,無形中提高作品的高度,有別於其他使用各種掛技老梗的常見作品,而這種使用「死人」來SHOCK觀眾的手法也愈來愈多了。

 

  《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並非完全沒有「英雄救美」這種老梗出現,當然它的高度也不是死一個人就往上一層樓這樣簡單的加法,上述的文字僅僅只是想表達《進擊的巨人》中死了很多人這一點而已。進巨之中喪命的角色多到數不清,而且各種類型都有,有的是主角身邊的親朋好友,有的是劇情發展中極具重要性的角色,有的是可敬的敵人,當然還有一大把連名字都記不起來的路人。

 

  那麼《進擊的巨人》裡死了這麼多人,給觀眾的感覺是甚麼?

 

  簡言之,WTF

 

  相信有看過這部作品的人一定會有這種感覺,這個角色上一秒才剛脫險,下一秒就領便當了;或者某些剛洗白的角色,惹人厭的時候死不了,一旦洗心革面就BYE BYE了;當某些推進劇情發展的資訊快要水落石出時,情報來源就葛屁了……諸如此類令人不斷吐血的情節,然而神奇的是,一部作品裡不斷重複這種方式,我居然不會感到厭煩,而除了WTF以外,進巨裡的死亡還給了我一種極為真實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是在一般通俗動漫裡難以賦予的。有的時候,這種恐懼來自於未知,有的時候,這種恐懼來自於無力;有些事情,你不知道會不會發生,這一秒還在說笑,下一秒命喪黃泉;有些事情,你眼看它即將發生,卻知道自己甚麼也做不了,《進擊的巨人》裡的角色不敢奢望未來,他們的未來建立在當下所有能夠存有的期待,而這些期待的種子,卻又好似逃離不了枯萎的命運。這種感覺,是人生真實的面貌,然而,生活在安逸社會裡的人們,卻通常感受不到。

 

  「如果你三天後會死,這三天裡你要做甚麼?」一個過時的勵志問答,有多少人嗤之以鼻,「死亡」對我們(尤其是青少年)而言好像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我們可以輕飄飄地把恐懼拋之腦後,去參與任何危險的事並沾沾自喜,我們習慣展現自己所謂的「勇敢」,對危機表現得蠻不在乎,將「注意安全」視為一個大笑話,因為我們「不會死」。由於它特殊的故事背景,在《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裡,死亡是如此容易,而且常常死得無意義,所以它很容易讓觀眾意識到「死亡」這件事情,而且由於作品中沒有一個角色是萬能的,所以每一次的危機,都無法保證會成為轉機,我們一直以來在動漫中習於期待的那種理所當然,在這部作品裡是如此不容易,而即便主角群最後「成功」了,似乎也沒什麼好高興的,因為該死的死了,不該死的也死了,留下來的,不過是命大罷了,而他們用命去交換而來的「成功」是否值得犧牲這些生命,如果用個人觀點來看待,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喜歡《進擊的巨人》裡所有的死亡,這些死亡每一次都像鬧鐘一樣提醒我生命的無常,我喜歡看死去的角色身旁那些複雜的臉,我喜歡看有人明明發著抖卻還是執意冒險,我喜歡看倖存者不敢置信的淚水,和所有和進巨裡「死亡」相關的一切。正因為死亡是如此容易,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獲救,這部作品裡的角色,充滿人性。

 

  廢話這麼多,其實我想說的很簡單,不要錯過《進擊的巨人》裡的每一次死亡,那些無比真實的斷手斷腳、去頭去尾,都會帶我們去感受一下平時感受不到的,生命的重量。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光榮殞命有甚麼意義呢?默默死去是毫無意義嗎?如果我們有選擇如何死亡的權利,我們會怎麼選?

 

  我很喜歡某個角色的一句話:「沒有人能保證哪個選擇是正確的,選一個你不會後悔的吧。」人類是習慣於後悔的,所以我喜歡這句話。

arrow
arrow

    木坂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