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在中國四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中,成就了一段錯縱複雜的輝煌。這段亂世,讓多少生民流離失所,又給了多少梟雄成就大業的歷史平台?這不堪回首的一頁,為何能夠給人如此深刻的惆悵?又為什麼總能讓幾百年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如此不厭煩地探索研讀,只為追求歷史的真相?

 

  時勢造英雄,像三國這種割據分裂的時代,無疑給了這群充滿霸氣的熱血男兒一個最佳的表演舞台。演義中有知人善任、強而有力的領導如孫權、劉備、曹操;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如關、張、馬、黃、趙、許褚、甘寧、徐晃、張遼等;也有善於運籌帷幄的智謀能士如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陸遜、郭嘉、賈詡等;更有飽讀詩書、聰穎絕倫的楊修,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曹植……果真是「一時多少豪傑」。

 

  羅貫中妙筆一揮,這些英才全在三國演義中活了起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張飛大鬧長板橋之時,「倒豎虎鬚,圓睜環眼」一聲「誰敢來決一死戰?」,不只夏侯傑被嚇得肝膽迸裂,書案前的我也彷彿受不住那股炯炯精光的逼視而撇頭揩汗;又似關雲長刮骨療毒之時,「陀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一位風度翩翩、果敢剛毅的英雄仿彿就坐在面前,任千刮萬剜毫不畏懼,那麼沉著、冷靜、不動如山。

 

  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令人熱血沸騰,詭譎多變的智謀妙計更使三國演義有「中國謀略全書」之稱,甚至還被清太祖努爾哈赤當作兵書戰策來研讀。

  戰爭不能僅靠前方將領戰士的死戰活拚,後方參謀軍師的用計調度,才是打勝仗最重要的關鍵,三國演義裡的英雄們深諳此道,因此各色各樣的智謀層出不窮;如耳熟能詳的「火燒連環船」、「空城計」、「草船借箭」、「苦肉計」、「周瑜戲蔣幹」……這些計策融合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可以算是兵法運用的作戰實例。

    像「火燒連環船」很明顯就是三十六計中「連環計」的應用­­­­──讓敵人彼此牽制,消耗力量──龐統獻計使曹操將眾船已鎖鍊相連,讓曹操的水軍互相牽制;而「周瑜戲蔣幹」就是典型的「反間計」──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把假情報傳回去,使敵人內部產生猜忌和矛盾──周瑜讓蔣幹傳回張、蔡二人欲降吳的情報,順利地使曹操殺了這兩個能幹的將領,大大減弱曹操的水軍力量。

  整本三國演義所收錄的妙計無所不包,令人不禁想,若我能從中學得幾招,是否也能和孔明周瑜一樣,「談笑間,強擄灰飛湮滅」呢?

 

  三國演義中經典篇章多不勝數,其中不乏許多引人入勝的情節,有名的如「過五關斬六將」,關羽「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的形象在此篇被描寫的淋漓盡致,而萬里尋兄路上所欲的重重難關、以及過關斬將過程中的種種危險,讓人看了不禁冷汗直冒,只怕稍有失誤,這天下第一忠義之人便殞於曹軍手中。又如諸葛亮百空城計之時,城內無兵,卻大開四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是生是死懸在對手一念之間,令人緊張的大氣不敢出,司馬懿退兵時稍微鬆了口氣,司馬昭出來建言時,一顆心又懸到了嗓子眼,等到魏軍盡退,危機解除,才真正放下心裡的一塊大石。

 

    三國演義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是「柴桑口臥龍弔喪」。周瑜在受了孔明三氣之下,「怒氣填胸,墜於馬下,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周瑜死後,孔明以弔唁周瑜為藉口「尋士佐主公」,後將鳳雛龐統介紹給劉備。

  後人對三國演義此段「瑜亮情節」多有爭論,有人支持三國演義,認為周瑜度量狹小、不能容忍有人在智謀上勝過自己;也有人不認同三國演義,認為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完美的形像犧牲了周瑜,在正史《三國志˙周瑜傳》上周瑜好歹也是「氣度恢廓」風度翩翩的人物,到了三國演義裡卻變成為了殺孔明而不擇手段的小人。

    

  而我之所以對此篇動容,則是因為孔明和周瑜那種亦是敵人、亦是知己的特殊感情,孔明的祭文是最感人的 :「……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朴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 : 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大部分三國演義的讀者可能都認為,這篇祭文不過是孔明用來敷衍東吳的,但我覺得,孔明其實非常欣賞周瑜,畢竟「情動於衷,發而為文」,一篇能讓人眼淚潸潸而下的催淚祭文,不可能有人能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去寫,就算是孔明也一樣。孔明把周瑜當作最平等的鬥智對手,甚至我認為整本三國演義裡智慧之高足以作為孔明對手的也只有周瑜,後來的司馬懿頂多只是被耍著玩,蜀漢呈現敗狀完全是因為人才不足。

  但周瑜不同,他和孔明的程度十分相近,從他們是有一來有一往的設套看的出來;孔明出擊,周瑜看的破、會回擊,不像司馬懿只是疑神疑鬼,完全不了解孔明此計之奇在何處?妙在何處?從他們的合作也看的出來,赤壁之戰吳蜀聯盟的時候,兩人掌心上的「火」字不是一拍即合嗎?以孔明如此出眾之才,哪裡能再找著如他倆一般默契十足的知音啊!多少文人一生只為求一知己,彼此相知相惜,那怕是同僚也好、敵手也好、上司也好……

   正因為周瑜是唯一了解孔明的人,正因為周瑜是唯一能做孔明敵手的人,周瑜死時,孔明那份「知英雄惜英雄」的情感才會在祭文中表現得如此強烈,就算此行有七分是為公務,那份「從此天下,更無知音!」的惺惺相惜是貨真價實的!

 

   睜眼看三國,有志吞四海的霸氣、有威武風光的豪情、有詭譎狡詐的鬥智算計、有鞠躬盡瘁的赤膽忠心、有至死不渝的生死結義,有人情、有無理、有感動、有悲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怎麼瀟灑、再怎麼輝煌,也只能湮沒於時間長河之下,隨著泛黃青史上的點點墨漬,去向毫無關聯的人們訴說著那些驚天動地的悲壯、那物是人非的淒滄。

   然而,我是何等的嚮往,嚮往著那起伏不定、有著無限可能的年代,嚮往著那以白手起義創造出的不平凡。多麼迷人!藏在壯麗人生下的辛酸,埋在滄海桑田中的炫彩,幾世之前,我是否也曾是英氣風發統領全軍的將帥?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名謀?抑或僅僅是為國捐軀、長眠於千里孤墳之下的壯士?那樣也好,至少是壯烈的一生,有自己的精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坂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